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
毫无疑问,小程序是微信继朋友圈之后推出的又一款跨时代产品。在目前的移动生态下,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都已经疲惫不堪,这使得用户下载应用的热情一次次下降。但是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轻量级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上线四年多,微信小程序数量突破38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4亿,月活跃用户高达8.3亿。
毫无疑问,小程序已经成为微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小程序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微信团队的重要职责。日前,微信开放社区宣布,2021年5月20日后,不再提供“小程序打开App的技术服务”。据悉,微信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收到了大量用户的投诉。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正常使用流程被阻断,导致跳转到App,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违反《微信小程序平台操作规范》5.15,属于滥用界面能力的行为。
2018年初,微信开通了“App转发微信,点开就是小程序”和“指定小程序页面跳转回App”功能,也初步实现了App和小程序的相互跳转。不过这种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的使用小程序,不受链接间跳转的影响。
用户投诉可能不是微信关闭小程序并打开应用功能的合适借口。毕竟微信的投诉门户太隐蔽了。作为用户,如果小程序总是提醒你跳转到app,影响了用户体验,应该如何向微信投诉?需要进行“微信-我-设置-帮助和反馈-意见反馈-小程序-其他-填写问题和意见”等一系列步骤。对于微信这种几乎没有人工客服的App来说,这种集中投诉的合力就是一个大BUG,否则用户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投诉,想必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闲心。
当然,小程序滥用打开App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时臃肿的App越来越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日益昂贵的流量也让开发者头疼。这时候,以轻量级体验为主,依托微信流量池的小程序,成为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的利器,小程序得以借此机会迅速发展壮大。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第三方开发者来说,虽然小程序不错,但是都加了微信这个中介,只有App是第一名。毕竟App的用户规模和付费率才是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以相当一部分开发者选择给App增加一定的障碍,比如哔哩哔哩小程序分享的视频清晰度会受到限制,知乎小程序回答的问题数量会受到限制等。这实际上是开发人员告诉用户使用该应用程序可以获得更完整的体验。
但是区分App和applet的使用体验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APP下载和新用户,一些开发者选择使用通过微信小程序打开App的功能,在小程序中添加跳转下载App的链接。客观上,用户对小程序的正常使用被打断,被迫跳转到应用商城的界面,恶化了小程序的使用体验。
但也有观点认为,好的一面是,用户抱怨小程序打开App功能体验差,微信选择回应用户需求。其实这个功能实际上造成了微信流量的泄露,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被开发者“流水线化”。2017年初,微信小程序代替App作为轻量级应用。当时以手机厂商为主的快速应用和谷歌、苹果推的PWA web应用在同一条轨道上与之竞争。
微信小程序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腾讯的资源倾斜,大量的流量资源向小程序的生态倾斜。当时开发者被如此巨大的流量所吸引,加入了小程序生态的建设,但是现在小程序生态的繁荣让自己成为了新的流量来源,开发者自然想把自己的小程序的流量反向到App上。
但是微信的回应是,对不起,不太好。流量红利来自微信,流量可以进来但最好不要出去。有相当一种“我给你的就是你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此举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微信被“流水线化”,重蹈当年运营商的覆辙。毕竟腾讯的微信和QQ,可以说是当年管道运营商过程中的“大贡献”。
但此时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普及,微信也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自然有流水线化的风险。为了避免被当成纯粹的转移注意力的工具,微信在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和小程序中推出,以丰富其功能,让用户尽可能留在微信生态系统中。所以为了避免被流水线化的风险,微信自然不可能对其他开发者用它来引流自己的应用无动于衷。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这个以邻为壑的互联网世界,开发和协作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的首选。尤其是像腾讯这样的巨头,为了满足自身的成长需求,需要将闭环思维发扬到极致,让客户获取、用户需求解决、用户转型等问题在自己的业务流程中得到充分解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自然需要把对外力的依赖降到最低。
微信关闭小程序来打开应用,也许是为了让用户只解决小程序生态中的问题,而不是让它们成为其他应用的引流工具。给开发者开门进来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小程序的生态。现在“关门杀狗”也是为了小程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微信来说也是很正常的选择,就是不知道为了以后收获流量而赌小程序的开发者现在会是什么感受。